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是枯燥呆板还是活灵活现,理论研究是玄虚莫测还是______现实,能否在“身入”之外做到“情入”至关重要。正因为毕生坚守“启人心智、服务人民,资政育人”的信念,“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心怀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是厚积薄发的______。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皇甫村蹲点14年,直到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______;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不下正洋海,难得夜明珠”,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留下的将是佳作巨著,成就的将是______。漫漫时问长河,( )。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 前提 洞若观火 大将风度
B.面对 原因 了如指掌 大将风度
C.直面 前提 了如指掌 大家风范
D.直面 原因 洞若观火 大家风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的理论基础。
B.郑德荣是“红色理论家”,他从教67年,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奠定了党史学科的理论基础。
C.“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为党史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D.郑德荣是“红色理论家”,他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为党史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可以永恒,生命却不过一瞬。
B.生命不过一瞬,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却可以永恒。
C.生命不过一瞬,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
D.水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生命却不过一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陈鹏举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的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編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后,再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点进行了论证。
B.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特别。
C.第二段运用例证法,举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证中国史书中都只是可能存在的历史。
D.文章反驳胡适的观点时,把重点放在清代.有力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末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椎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语/人日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B.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C.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D.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最常用的称呼。古人在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是“幼名”。成年之后,起字行冠礼,则可以走入社会了。
B.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晋朝时开始设置,与太学并立。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明清时成为会试取中者的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谦深受数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他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他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他遇事不避,多次向皇帝进言,因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2)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回顾往昔,发现过去的每个年代都有其各自的时代精神代表,例如:
五十年代有求实苦干、为国分忧的铁人精神;
六十年代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八十年代有团结战斗、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
九十年代有爱国奋斗、艰苦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零零年代有万众一心、百折不桡的抗震救灾精神;
一零年代有科学创新,敬业奉献的塞罕坝精神。
2019年10月1日,学校将举办以“传承中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你将代表你们班级参赛,请从以上精神中选择你最希望传承的一种,写一篇演讲稿,表达出你的个性见解。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恋,...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
- 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 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
- 下面各句引文末尾标点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俗...
- 《登飞来峰》一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医院收费与...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雨还...
- 《赠从弟》中表达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
- 咏“山”:______,______。(李白《望天...
- 《陋室铭》中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____...
-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 咏“山”:______,______。(杜甫写泰山...
- “______,______”化用了李商隐《无题》...
-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描写送别环境的句子是:___...
- 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
- 观察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内容,50字...
-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的句...
- 咏“雪”: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
-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莫言获...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贪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法国著名小说家巴...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公...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 写出一句古代有关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______(...
- 《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
-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
- 云南省姚安县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七单...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
- 广西桂林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江苏江阴二中高三月质检语文试卷(解析版)
-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 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三调研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
- 人教版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二章《...
- 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二)语文试卷...
- 山西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语文试...
- 《影视名作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课《淘...
-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
- 河北定州中学高三高补班上月考二语文试卷(...
- 湖北襄阳五中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联考一语文卷(解析版...
-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二诊考试语文试卷(解析...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
-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第...
- 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
- 《演讲与辩论》语文选修第一单元《在葛底斯...
- 《影视名作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课《卧...
-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上海卷)
- 贵州省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语文...
- 江苏苏州高三大市最新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