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是否热闹,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2014年10期《美文》,有改动)
【1】第①段加点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文,第③段加点的“好的豆子”在文中指的是怎样的作品?
【3】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 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 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 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4】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 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 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 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6】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①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②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及刘隗②用事,导渐见疏远,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
③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练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其为时所慕如此。
④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给布万匹,以供私费。导有羸疾,不堪朝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选自《晋书·王导传》卷六五,有删节)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西晋皇室后裔,于290年袭封琅琊王,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之际,接受王导建议南迁建康称帝,为东晋的开国皇帝。②刘隗:东晋大臣,为官刚正,为晋元帝之重臣。
【1】解释下面加点的实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 (2)窃觇之
(3)及刘隗用事 (4)帝幸其府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导每劝令之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百姓归心焉 殽有二陵焉
C. 帝亦雅相器重 仰头相向鸣 D. 帝乃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特殊句式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
C. 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D. 其为时所慕如此
【4】把第①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5】概括第①段王导使吴地“百姓归心”的办法。
【6】概括王导的性格特点。
3、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3)夕阳下,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4)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6)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7)青树翠蔓,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这首诗做于846年李商隐闲居之时,当时因陷于党争,李商隐境况很不如意。
【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
【2】下面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首联写客散园寂,人去楼空,落花也似因孤独“乱飞”。
B. 颔联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着笔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C. 颈联“眼穿”句写诗人望眼欲穿而花枝仍然渐渐稀疏。
D. 尾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怜花惜花的一片“芳心”。
【3】尾联“芳心”语意双关,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座...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强调“...
- 学校组织“感动中国”课本历史人物评选活动,汉代苏武...
- 下列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巴...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好事近杨万里月未到...
- 读书的方法很多,可精读、细读,也可如陶渊明《五柳先...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吊万人冢(唐)张蠙兵罢...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退栖司空图①宦游萧索...
-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因“率发布发现华南虎...
- 在夏令营的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
- 咏“动物”: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
-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卿将何以自处A.朔人...
- 成语接龙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文字游戏,请按照首尾相接的...
-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描写送别环境的句子是:___...
- 《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那种叫“水晶”...
- 请从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书写不正确的一组()A.黑色...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家电...
- 下列各句对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出现...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古巴官员表示,...
-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
- 咏“风”: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雨还...
- 咏“水”:______,______。(陆游《游山...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论语...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 《登幽州台歌》中作者感叹历史、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的句...
- 咏“鸟”: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 《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
- 人教版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第五单元《支...
- 湖北宜昌七中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福建泉州惠安县荷山中学高三质检二语文试卷...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课《...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
- 四川省蓉城推荐高中高三月联考语文试卷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八单...
- 四川省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月内部调研语文试卷...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八单...
-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
-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 人教版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材...
-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
- 福建省泉州五中高三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
-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
- 辽宁省本溪市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考试语文试...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一课...
- 江苏南通如东县等高三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
- 《演讲与辩论》语文选修第三单元《在巴尔扎...
- 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解...
-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
- 《影视名作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课《卧...
-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
- 甘肃兰州一中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课《...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一单...
- 贵州省安顺市高三月高考模拟语文卷(解析版...
- 广西桂林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